语文教育的误区与走向
■ 教育导报记者 李益众 陈志敏
http://jydb.newssc.org/html/2012-06/16/content_1611050.htm
近日,在由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举办的一次初中课改培训会上,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唐筠献上了一堂公开课。在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唐筠似乎是像导演一样“隐身”了,学生则在她的引导下纷纷亮相充当主角。一会儿是个人诵读,组员点评;一会儿是集体朗诵,体会语感语调;最后学生排成长队,一个个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诵读多了,这堂课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但是,与会专家和教师对目前的语文教学状况普遍感到不满意,并积极探讨初中语文学科未来发展走向。
误区
把语文课当作一门单纯的知识课
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刘裕权认为,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
刘裕权说,现在的语文课有85%变成了“语言文字课”,讲讲拼音、字词句篇,活生生的语文课被异化为了语言文字训练手册;有10%左右的课仅仅是“语言文学课”,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讲讲故事,增加了一点文学色彩而已;只有5%称得上是“语言文化课”,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学科知识、生活常识、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温馨、温婉和温润。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校长祝启程也感叹,当前语文教学正在远离学科本质,走进了误区。他说,有些教师把语文课当作一门单纯的知识课,教学围绕着若干个所谓核心知识点讲来讲去,考来考去,舍本逐末,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还存在另一种不良倾向,即一味地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通过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对原文本的过度发挥,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以教师的分析解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而忽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
祝启程说:“教师把自己孤立起来、封闭起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课本中,局限于校园内,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忽视广泛的阅读积累和练习。成天做题,再加上闭门写几篇作文,就等于学语文,这已经成为部分学校语文教育的真实写照。”
理念
以人的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祝启程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交际能力,而且表现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祝启程说,语文是一种能力。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语文就应当按能力培养的模式运作。即语文能力要在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要在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提高。
刘裕权则倡导“大语文理念”,也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培养和训练。
刘裕权说:“不能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要高屋建瓴地以人的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祝启程也强调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特点。他说:“语文教学既能记事,又学做人,既学语言更涵养思想,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终身的,对学生情感熏陶感染是深远的。”
建议
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
成都市金牛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朱翠华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了近年来语文教育的进步和转型。她说:“我自己作为学生的时候,在语文课上是很害羞的,不敢与老师对话、交流。现在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敢于轻松地举手回答问题,大胆地与老师交流讨论。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那种自信,让我看到语文教育的希望。”
朱翠华认为,唐筠老师的语文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找到语感语调,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当然,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定不能缺失。”
祝启程建议,语文教育应加强汉字教育,注重解决错别字和书写质量差的问题。要按能力培养模式实施语文教学,坚持以言语为载体进行严谨科学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训练。教师应少讲精讲,重在设计和点拨。 在“大语文教育”的理念下,刘裕权提出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树立“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和“大教法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课堂观”是指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45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让学生体味多彩生活,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大教法观”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少一些某某主义、某某“性”,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