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

首页
党建工作
校园新闻
东辰一小
东辰二小
东辰初中
东辰高中
师德师风
招生招聘
教育服务
影像东辰
图说东辰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带上缪斯走天涯
部门:高中课程部 撰稿人:教学二部 时间:2012/10/30 18:18:10
 

带上缪斯走天涯

——审美与人生

 

——东辰高中第2次“三名”论坛演讲稿

演讲者:张明冰

 

缪斯

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科学、艺术女神的总称,也被认为是希腊神话中的艺术与青春之神,欧洲诗人常以她比作灵感与艺术的象征。传说中,缪斯女神实际上是天神宙斯的九个女儿,她们每人分管从绘画到音乐等诸多艺术中的一种。它们代表通过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即时的和流传的歌所表达出来的传说。它们是海林肯山的泉水的水仙,是天国里溢淌着爱和美的、人们心中的女神。在我们国人心目中,缪斯女神也被视为诗歌之神或者艺术审美之神。

我今天要讲的“带上缪斯走天涯”,就取其艺术审美之义,意思是,带着审美的心态、带着艺术般的眼光,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说到审美,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美。

“美”字从羊从大。有观点认为“羊大为美”,认为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道很美。也有观点认为,美的甲骨文其实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后来简写时误作“羊、大”两个字。和美同源的“每”字,甲骨文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在古代两个字都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就是此意。另又有说,甲骨文中“美”是人戴着羊头跳舞,与原始的巫术礼仪祭祀活动有关。不过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观点认为,“羊”意为“驯顺”,“大”意为“国土辽阔”。“羊”与“大”联合起来表示“国土辽阔、人民驯顺”。这些,是由“美”字字面而衍生出来的意思。

美的三个特性

对于“美”,人们一般认为,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是一个事物或行为的特质,有着三个特性:一是形象性,二是感染性,三是功利性。形象性指的是,一个事物要发挥它的美,就必须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或形式;第二它必须拥有感染性,让人们能够引起自身的欢愉或喜爱的感觉;第三,它拥有功利性,能够给予人精神及物质上的好处。由于美的存在必须由这三个特性进行衡量,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客观的规律。例如,我们说花是美的,我们是把花的颜色,外形具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来描述,我们描述的主体仍是客观的事物。除此以外,美的三个特性,也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念之外。人的主观感受不能改变这三个特性的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所产生的关系只能是感受与被感受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美引起的人的美感,而不是人的美感创造客观事物的美。美不以欣赏者的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

精神愉悦

俄国著名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这表明,美是情感的想象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它需要感受与存在交会于心灵,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入了主观想象与情感才会显得美,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从春夏秋冬到风云雨雾,莫不如是。可以说,没有人的主观感觉,美也就不能成其为美。我国现代美学家高尔泰在《论美》中就这么说道“美是人对事物自发的评价,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就像我们前面所谈的“美”字的起源,不管说“羊大为美”,还是“有装饰的人很美”或者“土地广大人民驯顺即为美 ”,当中都有个主观感觉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主观感觉呢?

主观感觉

人以“自我”形态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称为人的主观感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主要有两种形态,这就是“快乐感觉”和“痛苦感觉”。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人就会产生快乐感觉。当客观事物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人就会产生痛苦感觉。

当人感觉到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客观事物使人产生出的快乐感觉,称为好感。例如一个喜欢吃糖炒板栗的人在吃糖炒板栗时,糖炒板栗使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就称为好感。客观事物给人的好感,通常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舒服”“痛快”“过瘾”“爽”。当人感觉到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快乐感觉,称为“美感”。比如一个喜欢吃糖炒板栗的人看到那些油光闪亮热气腾腾刚出锅的糖炒板栗时,糖炒板栗的形状、色泽和香味等使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就称为美感。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通常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迷人”“诱人”“动人”“牵魂摄魄”“令人神往”等等。当客观事物没有满足人的主观需求时,人因此而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缺憾感”。比如一个喜欢吃糖炒板栗的人在非常想吃糖炒板栗而没有吃到时的饥饿焦急感觉,就称为缺憾感。

当人感觉到客观事物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客观事物使人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坏感。比如一个人被蛇咬伤后所产生出的痛苦感觉,就称为坏感。当人感觉到能够损害人的主观利益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丑感。比如一个怕蛇的人看到蛇时,蛇的花纹、形状和动作使人所产生出的痛苦感觉,就称为丑感。当人感觉到能够损害自己主观利益的客观事物远离自己或不存在时所产生出的快乐感,称为安全感。比如一个怕蛇的人被告知“没有蛇”时所产生出的快乐感,就称为安全感。

知道了何为主观感觉,我们就可以来了解什么是审美了。

审美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中追求真理、追求发展。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愉悦性。

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所以,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除人性中的假、恶、丑,发扬真、善、美。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烦躁浮躁加枯燥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他们因为物质丰富而带来的心灵的空虚。   

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道德的评价执着于追求善,而艺术的角度是要追求美。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我们那就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

人生如棋,生命似雨

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人生如棋,生命似雨。不去接受浪花的吹打,风帆只是一块破布;没有经历大海的咆哮,小船只是一块朽木;未能品尝烈火的烘烤,钢铁只能困于顽石。同样的,不会独立自主地处理事情,总是生活在他人襁褓之中的人,也就无异于行尸走肉。

说到人生如棋,弗洛伊德有句著名的言论:“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的确,人生无悔,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未来怎样,都只能象棋盘上的小卒那样勇往直前。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勇敢面对,亦且风雨兼程。所谓“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只有这样敢于牺牲,不逃避磨难,正视痛苦,笑对人生,才有可能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生百态,美有多重

如果将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充满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个著名论断“美是生活”。于是我们也就可以这么说,如果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人生百态,美有多重。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有“杨柳依依”“人约黄昏后”的柔美,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凄美……

壮美的人生如毛泽东、邓小平、丘吉尔、切̇̇•格瓦拉、拿破仑,也或者黄继光、董存瑞、杨靖宇、刘胡兰、狼山五壮士等等。他们的人生大开大合,曾经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或者纵横捭阖大刀阔斧引领千军万马驰骋万里疆场; 又或者大义凛然、横眉冷对敌寇,危难时候彰显英雄气节。他们的人生如大江大河般波澜壮阔,仿佛以如椽巨笔,干云豪气,挥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凄美的人生如文学作品中“一抔黄土掩风流”的黛玉,又或者写下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三变柳永,或如红颜薄命的玛丽莲梦露,或如孤寂悲苦的瞎子阿炳,又如著述丰富晚景苍凉的才女张爱玲,又比如甜歌沁人心肺或演技堪做范本却英年早逝的影视歌星邓丽君、梅艳芳、张国荣,等等。他们有对苦难的深切体会和感悟,怀着执著的爱好和追求,陶醉于自己事业的欢乐,保持着高贵的心灵。

凄美人生的名片是“苦难”,正如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题记中说的那样:“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

单纯柔美的人生其实并不多见,他们都融合在了壮美与凄美的人生过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个时期、一个方面或者一个个小的阶段,丰富着那两种人生的体验。

体验

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过程,体现为人的主动、自觉的能动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客体融为一体,人的外在现实主体化,人的内在精神客体化。在人类的多种体验当中,审美体验最能够充分展示人自身自由自觉的意识,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因而可以称之为最高的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获得的不仅是生命的高扬与生活的充实,而且还有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和把握。因而,我们不仅应把审美体验视作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命活动,而且还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意识活动。

审美体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象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就像我国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所谈到的:同样是一棵古松,在植物学家的眼中,看到的是它有多大年轮,属于哪个科哪个种;在建筑专家眼中,看到的是它的结构特征和材性,是软木松还是硬木松;在教育家的眼中,看到的是它可以成为某种意志品质的象征所带给人们的教化功能;而在艺术家的眼中,就能看到它所带给人们的愉悦的社会功能,也就是审美的功能。这种因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而产生的直觉的不同,是审美体验受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最佳证据。所以说,审美体验的直觉不是一种盲从,而是一种扎根于审美主体的自身文化、学识、教养的高级“直觉”。

移情

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即移情。审美体验总是从内部引起的,先在身体上面发生一定的反应,这种从内部产生的感觉会引发一种情感,适合这种情感的形式便会产生相应的美感。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的体会审美对象的心情,将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有生气的结构中,从而把自身置换到对象中进行体验。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道今”的心理机制。再例如,相传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却到处受到冷遇,它在返回鲁国的途中,经过一段幽蔽的山谷,看到那里浓郁芬芳的兰花开的特别茂盛,不仅感慨万千,认为兰花,应当为皇帝诸侯开放。现在单独在山谷里,只与杂草生长在一起,实在可惜!于是他架起琴鼓,弹起《幽兰操》。显然,孔子因为得不到重用而倍感伤心,于是移情于山谷的兰花,为之弹琴歌唱。凄凉和孤苦的意境,就是孔子情感的移情外射。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美感距离

懂得审美的人,总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能得到极大调动而饱受美感享受,审美态度庄重而不轻佻,审美情趣受到陶冶而不沉湎。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会保持完美良好的印象,难以忘怀。这种距离,是一种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不轻不重的理想审美距离。在如何把握审美距离方面,英国首相丘吉尔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有一次遇到好莱坞一号美女费雯丽,不禁被她迷人的美貌所吸引,出神地看她。此时,有人叫他与费雯丽更靠近一些时,他却说:我在欣赏上帝的艺术品,需保持距离。丘吉尔作为政治家政绩卓著,作为军事家战功显赫,但想不到他在审美方面也如此内行,真叫人钦佩。   

审美的距离,太近、太远都会破坏美感,达不到良好的审美效应。太近,就极容易发觉审美对象的白璧微瑕,在审美态度上也易失之于轻慢,有时在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如此”的念头。太远,没有准确清晰地观赏到审美对象、势必影响美感的产生,审美效果肯定不佳。譬如,在我们的远方有一位丽质佳人,我们只见到她的身影轮廓,而看不清花容玉貌,那么肯定产生不了好的美感。   

除了审美的实际距离,审美还存在着“心理距离”的问题。“心理距离”,是指人在审美时,由于经验功利,主观情感等不同,而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距离”产生于人的思想意识。  

审美的“心理距离”同样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太过的审美心理距离,有时来自粗鄙的占有欲,比如,有些人看到鲜花就想到摘几朵玩玩;看到名画就想到拿来收藏,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亵渎美,而不会好好欣赏美。太过的心理距离使人对审美对象太熟悉,习以为常,视而不见,闻而未听,肯定影响美感的产生。譬如,我们问到久居黄山的农夫黄山是否美丽,他们往往会说,天天都看到的东西,有什么美不美的!在他们心目中,黄山上的奇松、怪石、云海、飞瀑不过就是寻常的树呀,石头呀,水呀云的,没什么好看。这就是他们审美心理距离太过的缘故。有些人功利心过强,如看到尼加拉瓜大瀑布,就想到可利用来发电;看到挺拔的青松,就想到把它锯下来拿到家里做家具。在美术馆看到徐悲鸿的名作《八骏图》,你正在因为画家创作的传神的美而深深震撼,他在身边给你冒出一句“我要是有这么一幅画拿去市场卖肯定成富翁了”一下子让你大煞风景。在他们那里,实用冲淡了美感。也有些人,审美时感情不够投入,没有进入审美对象所创设的情境中,没有受到感染,没有产生共鸣,也无美感可言,更不用说受到美的陶治。这是因为审美心理距离不及,就像一些小孩子看童话看电影,一边看一边不断的跟大人讲:妈妈这个是假的对吧?爸爸这个不是真的对吧?严重阻碍了美感的产生。

生活经验

审美主体要运用自己本来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把它加入到审美对象当中去,和它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深刻理解。这个理解是审美活动绝对不可缺少的。其中特别有意义的就是旅游,游历名山大川,也或者深居小巷。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要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那才是真的有意义。

北大教授金开诚以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为例告诉我们审美主体如何进行艺术的审美。

《琵琶行》是一个精采的审美记录,描写的是诗人听琵琶曲的感受。诗中写道: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一篇诗化了的审美记录,它不但写出了审美心理的复杂丰富,而且还深刻地写出了审美活动和人、和社会经历的关系。诗中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悟,因为我们谁都曾经是天涯沦落之人,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白居易和《琵琶行》,因为有身世遭际上的相似,所以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才特别容易沟通交流。

以上说的,就是与人生紧紧契合在一起的审美方面的一些简单的知识。这些知识告诉我们,美和审美都并不神秘,美就是生活,美就是人生!

人生需要审美之心

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悟:人生就是这样,牵挂着、烦恼着、限制着;走出一段路程,回头一望,却也生动着、自由着、美丽着;有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着牵挂你的事和你牵挂着的事。有时候一帆风顺志得意满,有时候身处逆境度日维艰。身处逆境时有可能容易自暴自弃,有可能怨天尤人,有可能丧失同情心,还有可能羡慕嫉妒恨,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了自己的心。而一旦身处顺境,就有可能容易傲慢,容易渎职,容易忘恩,容易发牢骚,也容易得意忘形……这些都与自己的修养不够、功利心太强有关,也都是因为缺少了一颗超乎功利的审美之心。

缺少审美之心的人是不快乐的。

有人罗列了偷走中国人的快乐的九大窃贼:一是缺乏信仰,二是总和别人比较,三是对美好的事物不感动,四是不懂的施舍,五是不知足,六是焦虑,七是压力大、标准高,八是不敢坚持做自己,九是得失心强。这个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其实快乐挺简单,有自己的信仰,懂得取舍之道,怀揣一颗审美的心,具有一双艺术的眼,你就可以远离俗世尘嚣,发现生活美好。

带上缪斯走天涯

生活是艰辛的,生活也是美好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审美之心的观照,是否有艺术女神的陪伴。今年召开十八大,流行一句问话“你幸福吗?”幸福究竟是什么?小时候,幸福是一样东西,得到了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种目标,实现了就幸福;成熟后终于发现,原来幸福是一种心态,领悟了就能够幸福。这种心态,包含着宽容,包含着豁达,包含着知进退,包含着明事理。这种心态有实用的成分,更有超脱的成分,而这种超脱,也就几近达乎艺术的眼光和审美的心理,找到了我们的缪斯女神。

如此,让我们带上缪斯出发吧!

明事理,就当知处在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正是书生意气的时候,就当拼搏奋斗。这个阶段,分秒金贵,岂肯平平庸庸讨生活。不要说这人的优秀是天赋,那人的成就是运气,当知道“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拿出你的激情,干一番在你来说惊天动地的伟业来,不枉人生几十年,会当击水数千里。沉默蛰伏,自强伺机,到有一天你终会破茧而出,成长得比人们期待的还要美丽。这个默默奋斗的过程会很痛很辛苦,有时候还可能会有万念俱灰的想法来滋扰你,让你倍感在汹涌来的现实面前自己的渺小无力。但是这些,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你要做的就是,做好现在你能做的,然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令狐冲的巅峰,乔峰的大器,都是长期的能够忍耐孤独寂寞成就的。

带上缪斯让我们上路吧!

知进退,当知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代哲学家陈嘉映先生说得好:“我梦想的国土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与秋月,硕果与繁花。你要学会权衡利弊,知道有舍才有得,你要学会心平气和的接受命运的残缺和悲哀,当知道“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你也许不知道,正是这种放弃会最终美丽你的人生。

让我们带上缪斯去天涯!因为要远行,请珍惜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高中同学。高中同学,可能会是一辈子的朋友,因为他们和自己度过了人生中最不理智的三年,最肆无忌惮的三年,最自由自在的三年。这三年里,许多疯狂的事情,多少关乎终身的决定,这一生注定难以忘记。高中时候的友谊是最纯洁最真挚最可靠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船,须要用信任掌舵,用真诚做桨,用宽容做帆。一辈子,不长,他们会陪在你身边,或在你心里,伴着你一直走下去。要有一颗宽容大度之心,随时提醒自己,做一个单纯豁达的人。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不管生活怎样待我,我都微笑面对生活”。多看书,看好书。要有梦想,即使现在感觉遥远。要有童心,即使以后不再年轻。

在《苏菲的世界》里,有这样的一段话:“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世上一般。”每当读到这段话,心里都会涌起一腔孤独与苍凉,仿佛在读那首古老的中国歌谣“……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悲切凄婉之情难诉。这是一部哲学通俗读物中的话语,带着哲思,引人遐想,也给人深深的美感。这也正是艺术审美的语言,既包含看清生活真实的残酷,又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让我们学会拥有一点英雄主义的情怀,在不自由的现实中尊重自己的心灵,追求精神的自由,坚持自己的审美人生,带着缪斯走天涯吧!古今中外,哲人先贤早已在呼唤着啦——

佛祖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泰戈尔说:只管走过去,不要流连着要摘了花儿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儿自会继续开放的。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阿尔卑斯山山谷路牌:慢慢走,欣赏啊……

                             2012-10-16凌晨110分毕

东辰学校教学二部(转)

 
编辑:余波 审核:余波
 
 
 
最新文章
13
2025/8
食堂物资供应商采购中标结果公示
7
2025/8
招标变更公告
25
2025/7
招标变更公告
19
2025/7
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食堂物资供应商采购招标变更公告
7
2025/7
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食堂物资供应商采购招标公告
1
2025/7
少年向党逐梦远航|东辰一小2020级毕业课程
少年向党逐梦远航——东辰一小2020级毕业典礼
花开盛夏共赴成长——东辰一小2025年春散学典礼暨孝敬典礼
【心灵驿站|第4期】家校携手,点亮孩子的成长心灯
东辰科技誉满涪城
父爱无声温暖有痕|东辰一小感恩父亲节主题实践活动暖心回顾
歌舞翩跹展风采妙语连珠绘星河|东辰一小四能四会展示活动
【家校共育】青春密码,心灵花园的守望者——2025春家长学校之家长大讲堂
13
2025/6
2025年春馨园第17周文明之星
2025年春沁园第17周文明之星
2025年春馨园第16周文明之星
2025年春沁园第16周文明之星
5
2025/6
五育润红心七彩绘童年|东辰一小第十九届童话艺术节系列活动
【心灵驿站|第3期】心向阳光润心赋能|东辰一小“5·25”活动特辑
东辰育苗知志远分批筑梦领巾红|东辰一小2024级第一批新队员入队仪式
【家校共育】家校携手同频共振家长督学共话成长|东辰一小2025春高段家长督学活动纪实
重磅喜讯!东辰一小全国赛事又获大奖
临“震”不慌,我们在行动|东辰一小2025春季防震疏散演练纪实
不负初夏,竞展芳华——四年级半期激励大会精彩回顾
心沐朝阳破迷雾砥砺扬帆启新程|东辰一小五年级第二单元激励大会暨团体心理辅导
 
 
中学部、小学二部:绵阳市剑南西路科教园区 0816-2312069(办公室) 0816-2324410 2311451 小学一部:绵阳市花园南街7号 0816-2373113 邮编:62100
集团介绍 | 新闻动态 | 集团架构 | 集团学校 | 人才招聘 | 合作共赢
蜀ICP备13014208号-1  美化设计:张道富 胡佳林 程序编制:贵松涛  IP:43.230.171.90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