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

首页
党建工作
校园新闻
东辰一小
东辰二小
东辰初中
东辰高中
师德师风
招生招聘
教育服务
影像东辰
图说东辰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记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北川论坛
部门:高中行政中心 撰稿人:于志宏 时间:2013/5/21 17:51:43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记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北川论坛

纪念汶川大地震五周年,在北川中学迎来了“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北川论坛”这一盛会。 这是一次规格高、效果好,影响力大的盛会,这是北川的盛会,也是绵阳音乐教育的盛会,更是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盛会。

本次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市教科所、北川中学联合主办;出席这次论坛的有教育部体卫艺司刘培俊副司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女士,首都师范大学宣传部苏寄宛部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曹薇书记,绵阳师范学院王海滨副书记、王辉副院长,绵阳市教体局陶筠副局长,绵阳市教科所龚林泉所长,北川县宣传部周福兰部长、徐长法副县长,北川县教体局邓勇局长、毛勇副局长,北川中学刘亚春校长等领导。

论坛还邀请到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宋瑾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尹爱青教授,四川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家萧常纬教授,音乐评论家陈志音,首都师范大学王文副院长、张大龙主任、尹铁良主任、郑莉主任,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肖萍院长,绵阳市教科所音乐教研员裴菊安女士等专家。还有绵阳市中小学音乐教师400余人,以及北川中学学生代表200多人参加论坛。到会的有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新京报、北京教育杂志、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等30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

513日上午九点,在北川中学紫荆礼堂礼堂举行了“为了孩子、为了梦想   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北川论坛”的开幕式。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副院长主持。北川中学刘亚春校长代表东道主致辞,介绍了北川中学地震后在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关注与支持下灾后的建设与发展情况,特别是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援助下,北川中学的艺术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同时,表达了北川中学师生的感恩之情。教育部体艺卫司刘培俊副司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张雪书记、绵阳市教科所龚林泉所长、绵阳师范学院党委王海滨副书记、北川县徐长法副县长,绵阳市教体局陶筠副局长在开幕式上先后讲话。几位领导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首都师范大学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立即组织音乐治疗紧急援助,用音乐抚平灾后孩子心灵的创伤,以及五年来坚持对北川中学学生进行音乐课改实验,对羌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所作的巨大贡献。

特别是教育部体艺卫司刘培俊副司长在讲话中讲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五育并举,立德塑人,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育就尤为重要。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改革的结合更能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是不平横的,要努力实现中国音乐教育的梦想他提出四个转变:转变观念、转变方向、转变音乐培养模式、转变音乐管理模式。他希望通过北川论坛,北川的音乐教育改革这个实践平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音乐教育改革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路、方法、模式,并使之坚持并推广。

13日上午10:30,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副院长作了题为“让音乐激发出生命动力——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改革实践教学”的报告。详细地汇报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2008年五月至今分四个阶段在北川中学进行音乐治疗紧急援助、心里与行为重塑、专门人才培养、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关情况。通过详细的图片、文字、视频、现场的人物专访等形式,让在场的很多人感动得倏然落泪。让我们看到通过音乐的抚慰,北川中学在地震中尚存的孩子们,他们活泼开朗的笑脸,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乐观。随后,周院长又提出了艺术教育的能力观——操作实践。他强调“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这一音乐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学生音乐学习的“参与、实践、体验”。音乐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体验,音乐教育就一定能越做越好。

131300——14:00在北川中学紫荆楼音乐教室举行北川中学音乐课改现场展示活动,合唱班、小提琴班、二胡班、竹笛班、古筝班、吉他班展示了教学的过程,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们充当小老师,他们满怀着对北川学生的关注,对羌族民族音乐的热爱,非常认真负责,耐心细致。所有的教学内容是把羌族的民间音乐与器乐教学、声乐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们指导下一起学习羌族歌曲的演奏演唱。看到学生们有板有样地演奏演唱,我们甚至不敢相信,这一群学生是从一片空白开始学习音乐的,尽管还很稚嫩,演奏演唱水平不是那么高,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那种快乐和自信,还有对音乐的渴望让在场参观的领导和老师们深受感动。

13日下午2:00,在北川中学紫荆礼堂,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在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绵阳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热烈掌声中隆重举行。来自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教授和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尹爱青教授分别作了“国际视野的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和“关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为了孩子  为了梦想”的专题学术报告。

谢嘉幸教授在在报告中讲到:世界各地均有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扎根于世界各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可谓丰富多彩、复杂多变。但是民间音乐在传承的过程中却遭遇三个问题:1、现实的挑战。民族音乐文化经受着时代转型与商业浪潮的巨大冲击,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是巨大挑战;2、历史的惯性。近代以来,西乐东渐以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断裂,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也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3、文化与教育的裂痕;民族音乐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脱轨,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遭遇不被重视、不被接受的尴尬,新生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崇拜和盲从,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追捧。要做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他认为重点还是在学校,重要场所还是在学校。应积极建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从娃娃抓起,从课堂抓起,让民族音乐文化植根于孩子们心灵最深处。应该树立“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思想。弘扬和继承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就是在弘扬和发展世界音乐。

尹爱青教授在报告中现就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关问题作了解答,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思考,她强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目标”部分,坚持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为维度,较好地体现音乐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同时还充分明确阐述了音乐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性质,课程还强调以学生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体现了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意有明确的规定性,有考虑了适度的弹性和一定的可选择性,努力促进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尹教授还就“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选活动”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以一堂小学音乐课现场实录作为材料来分析音乐教育的优点和存在不的不足。

尹教授还就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误区:1、以课堂为中心——教材唯一;2、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3、以制度化教育为中心——学校课程为本;(二)、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1、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关注和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反差。教师在教学的围城中。应该回到音乐学习的本质——感受、表达;做到有课堂而不拘于课堂,有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有教师而不拘于教师。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开放。2、一种音乐学习的音乐人类学视觉;目前我们的音乐教与学(学校)注重传授技能,而应该是习惯渗透到文化沉浸,音乐教育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模式。

尹教授最后总结到:音乐生活真正成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不为功利,不为谋生,不为考学,为自己快乐,为给别人快乐,为体验感情和表达自己。为了孩子,实现梦想。尹教授的报告赢得了会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13日晚730,在北川中学紫荆礼堂,由北川中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市教科所共同承担的“羌族音乐主题专场演出”拉开帷幕,羌族的沙朗舞、羌笛、羌歌、羌族的民族服饰、民居、羌乡美景全部呈现在与会领导老师们的眼前。

整台晚会分四幕:喜迎嘉宾、我们的风采、羌韵无限、梦开始的地方。开场在羌笛、沙朗《贵客临门》和《坚强的北川人》的乐、舞中拉开序幕,那热情的沙朗,悠扬而略带凄苦的的羌笛一下子就把你带进了羌寨、羌乡。表演的孩子们还为到会的专家领导嘉宾送上砸酒、戴上羌红。随后的器乐联奏《砸酒歌》、《划船歌》、《尤尤勒》、《喜始古》、《打麦歌》、《羌族民歌》,吉他弹唱《外婆的澎湖湾》、《同桌的你》展示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们所带的器乐班的教学成果。特别是吉他弹唱两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引起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合唱《打麦歌》、《撕玉米歌》,管乐合奏《拉菲斯老虎》、《歌唱祖国》展示了北川中学学生们的风采。由绵阳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排演的舞蹈《美丽的羊角花》把台下的观众带进了美丽的羌乡,那优美的舞蹈、明亮动人的歌喉,婉转优美的歌声,让人留恋回味。在第三幕:“羌韵无限”中北川中学合唱团的合唱《西呀拉莎》,绵阳师范学院“梦之声”合唱团演唱的无伴奏合唱《那吉那那》、《三龙酒歌》、《打麦歌》、《砸酒歌》、《顶根儿》让我们领略了羌族民歌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后那美妙的旋律与和声。第四幕:梦开始的地方,由周世斌副院长作词,张大龙教授作曲的《北川中学之歌》经过改编成合唱,深沉优美的旋律,感恩坚强、充满生命激情的歌词,多难兴邦的主题,激发斗志、催人奋进。晚会在全体演员齐唱《北川中学之歌》声中结束。

14日上午8:3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宋瑾教授作了“中性化与音乐教育”的专题报告。他谈到“原生态”受到全球化、西方化、后西方化的影响,结果被异化,缘化;产生“民族风格”、“新民乐”或是“商品化”的音乐艺术,从而形成了中性化。宋教授还详细地阐述了中性化环境特点,中性化环境的表现;中性人的诞生、中性人的总体特征及其表现,并分析了官方文化和都市化是中性人产生的原因。他谈到学校教育其实就是中性人的摇篮。学校的音乐教育采用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其实就是西方化的中性化。像这样培养出来的音乐人其实也就是中性人。他说:关注“纯音乐”到关注“音乐文化”,每个学生都应该主动掌握语言和音乐母语,建立真正“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建立学校和社会的互动机制,从我做起,从本地做起。

随后,四川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家萧常纬老师就羌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了简单的发言。关注羌族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注重自然传承与人文传承相结合的形式对羌族音乐文化加以保护。

两场报告会后,大会主席团还设计了与会专家与到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绵阳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就课程、教材、师资、设备、音乐活动开展、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学的方法与措施、学生的音乐兴趣的培养、音乐教育改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等问题提出来由专家给以解答。到会老师积极提问,专家们热情地解答。会场气氛活跃、时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对话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在随后的采访中,首都师范大学周世斌副院长表示:北川论坛的主题词是“改革、传承、传播”。北川论坛仅仅是音乐教育改革与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一个新起点,北川中学音乐教学改革展示目地是为音乐老师们提供一种观念、一种思想。音乐教育的目地就是为了孩子,为了梦想,让孩子们能在音乐声中享受音乐带给的快乐与幸福。让孩子们能在音乐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北川中学仅仅是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点,通过不断的辐射与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新的思路,以北川论坛为契机、以器乐教学为载体,以教育改革为手段,以绵阳师范学院专业指导为龙头,积极地在绵阳扩大辐射开来,形成绵阳音乐教育改革的新局面。他表示:对北川中学在音乐师资和音乐教学改革的支持还将继续做下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永远和北川中学心连心、手相牵,把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坚持下去。

绵阳市教科所音乐教研员裴菊安也表示:感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对绵阳基础音乐教育的支持和厚爱。通过这次论坛,专家们的精彩报告,专家与音乐老师们面对面的交流对话,专题晚会的观看,让绵阳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开眼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了目标、找准了道路。我们相信,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一如既往的指导与关注、有我们当地高校绵阳师范音乐学院的全力支持,通过我们绵阳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迎难而上,我市的音乐教育改革和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一定能取得更大、更好、更可喜的成绩。

 
编辑:余波 审核:熊施帆
 
 
 
 
中学部、小学二部:绵阳市剑南西路科教园区 0816-2312069(办公室) 0816-2324410 2311451 小学一部:绵阳市花园南街7号 0816-2373113 邮编:62100
集团介绍 | 新闻动态 | 集团架构 | 集团学校 | 人才招聘 | 合作共赢
蜀ICP备13014208号-1  美化设计:张道富 胡佳林 程序编制:贵松涛  IP:43.230.171.90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