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那片宁静 ------“凉风垭羌寨”及白玉村一行
车沿着山间公路穿进,一个绿色掩映以白色为主调,有着独特的木楼、竹栈的“凉风垭羌寨”,宁静而自然迎着我们走来。任家坪,这个在群山包裹重围之中,与巍巍青山融为一体的北羌名片,羌民族风格建筑的镇子,与那锈迹斑斑的“裂缝”北川地震纪念馆,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在大地震五周年纪念之际,绵阳东辰国际学校行政后勤工会,一行数十人走进了“裂缝”纪念馆。 纪念馆顺着北高南低的山坡,借着山势下伏,形状如同留在大地上的闪电。它没有华丽的造型,没有其他场馆中常见的高耸建筑,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房屋造型,有的只是一道深深的“裂缝”。设计者试图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为让逝者安宁,生者慰藉。 和同行的同事交流,纪念馆为什么用锈迹斑斑钢材做外观,为什么不用大理石或别的其他材料呢?众说不一。但我的一个直觉是这样,这锈迹斑斑外观如同一个让亡者的灵魂永远安息的巨大“铁棺材”。它是对大地震最有效的记录,是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是对死难者赤诚的追念。 走进纪念馆我们的心情就沉重起来。旷世其灾将数万鲜活的生命引向了黑影,纪念馆陈列了在灾难面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难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全国人民伸出友爱的手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众志成城,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屹然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过程缩影。 肃穆、悲伤、坚强、大爱……,我们从“裂缝”走了出来。 离开纪念馆,我们走进羌寨的街道和木楼、竹栈,羌人风情的小物件让女士们留连,腊制野味和肉类让男士们流哈拉。 同行几个人坐下来品尝风味独特的北川凉粉,哈哈快哉。 店家正在切大片五花肉说用来蒸烧白,每天都有人预定或从外地赶来,就吃这个。 为什么?店家说:肉是当地人用野菜和粮食喂的,肉质好,绝色自然。垫在烧白下的菜是采的野菜和切细的干萝卜,加上细嫩的干青菜尖尖合到一起,那味道绝对是外头吃不到的。 哇真的吗,在一起吃凉粉的几个美女眼睛都瞪起了……。 真遗憾不是吃饭的时间,还没蒸,美味留在下次吧。

















离开羌寨,我们来到果林浓绿、枇杷金黄的江油方水乡的白玉村,这个远近闻名村子,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名了。 “有女莫嫁唐家坡,红苕藤子胀死人”,唐家坡就是昔日的白玉村。这里没有水,种下庄稼也没有多大的收成,是个穷村。 “感谢党的政策,感谢邓小平”,邓怀才时常对南来北往的客人深有感触的说。邓支书带领当地农民勤劳致富,硬将这个不毛之地的山坡建设成为了“花城果乡”。 200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亲切接见了邓怀才,放大的接见照片挂在邓家,按他的话说:幸福一辈子,激励世代人。 黄灿灿的、深甸甸的枇杷在道路两旁,在宅院,在白玉村的每个角落。
一个下午的时间,让我们领略了两个不同的氛围和不同的自然环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繁忙工作之余的休闲。这是一个愉快而又意义非凡的工会活动。 谢谢活动的组织者。 任 刚 2013年5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