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也很荣幸带着一种学习与交流的态度到成绵路小学第一次参加涪城区数学(一年级)的教研活动,作为一个新大生,也是这些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在会上代表小组发表了一下组内和自己的看法,现在就这一课时说说我个人的思考与建议,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与指导。
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及其加减法之后,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关于“问题”的知识,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问题,但潜意识里有这种概念的存在。这一节课我刚好也在一个班上了一次,所以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成绵路小学听了唐老师上了这一课后,我发现关于这一课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地方。
对于一个课时,重难点的把握十分的重要,如果没有认真钻研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可能会不适当,偏离原有难度。对于本课时很多老师就会认为这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能够根据图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重难点导致了本课学生学起来十分的困难,课上很少有人能够正确的提出问题,这样的做法就是我们常说的“越位”,超出了该有的难度,没有较好把握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时解决问题的安排是先学习关于“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等问题的解决,接下来就是知道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做减法的问题,备课之前我就思考能否将这两块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对比性学习,这样效果会更好,可是考虑一整合内容加多,难度加大,学生很难接受,不利于学生消化,所以我第一节课没有进行这样的整合,后来发现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更疏忽了这种整合所带来的效果。
教学建议:
1、把握好本课的重难点,重难点: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并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于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理解,如果之前孩子没有见到过大括号和问号这两位朋友,那么你让他在这里更好的理解于掌握是有困难的,之前在6、7的加减法练习题中又出现过大括号,问号是时时刻刻出现,所以建议在之前学习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中要“找准”机会提及这两位朋友,那么这节课学生就会学起来更轻松。
3、本课时我的教学思路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对大括号和问号的理解,在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过程中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我在第二个班上的时候,我将加法和减法进行了整合,进行对比性的学习,从学生的表现及课后的练习来说效果非常的好,所以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5、本节课可能大多数老师都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但这个故事该怎样讲,用什么方式讲特别重要,虽说提出问题不是本课时的重点,但这里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之所以有的老师说孩子提不出问题,就是因为你的故事编的不够“到位”。
当然还有很多我没有提及到的,比如课堂的氛围,老师的“学生观”等等,我只是把对于本课个人(可能很多老师也想到了)一些想法说了出来,希望能给各位老师以帮助,也希望各位给予批评与指导。

(转自涪城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