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语文期中检测考了80分,我鼓励他:儿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要仔细,争取下次考个满分。到时候,爸爸奖励你吃“肯得基”。儿子却说道:“我才不稀罕呢!”儿子班上竞选班干部时,我鼓励他去竞选班长。儿子说:“我才不想当班长呢!”
其实,儿子的这种“不稀罕,不想”的想法,并不是个案——很多孩子的“人生观”跟我儿子雷同,都是“不思进取”的典型,好似看破红尘一般。其实,这就是缺失上进心的体现。上进心是一个人成长的内驱力;教师和家长的说教、鞭策只是一种外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使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
一、良好的榜样示范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每天,我提前到校,作好课前准备,与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养成了守时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又比如,现在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文,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师生同台作文。学生写作文时,我自己也坚持写。在课堂上,我让写得好的学生念自己的作文,把好词佳句跟大家分享;同时,我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孩子们听,鼓励孩子们评议。
分享成功,积极上进。我经常把发表在报刊上的“豆腐块”读给孩子听。从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里,我看得出他们非常羡慕。趁此机会,我鼓励孩子们多加练习。在我的“怂恿”下,刘唯同学的作文发表在《绵阳日报.教育周刊》。我在班上对她进行表扬,并让她谈谈写作体会,以及作文表表的感受。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全班有20余人次的作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榜样示范强于枯燥说教。要求学生积极上进,教师首先要有激情与活力,用自己不断追求的精神去感染学生。
二、营造育人氛围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等无不受校园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意识。教室环境同样重要,比如在教室悬挂励志话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等经典语录。
三、教师夸奖出奇效
我在学生陈吉城妈妈的QQ空间里看到这样一篇短文:
这段时间,儿子进步非常明显,学习积极性很高,连一贯不喜欢的数学也学得津津有味,原来一塌糊涂的作文居然也写得有模有样了。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很惶惑:这小子又玩什么把戏,该不是又想买什么玩具之类的吧?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他忽然表现很好,多半是想买什么东西。我们一家人不动声色地看着这小家伙的“表演”。
后来我实在憋忍不住了,我问儿子到底要什么?儿子非常认真地说:“我不买什么啊。”“那你要零花钱不?”“不要啊”
我不甘心地问:“那你这段时间怎么表现这么好啊?给零花钱也不要,做作业又那么认真,还那么听话”“马老师表扬我了…。”儿子骄傲地说。
原来答案竟然如此简单。对于儿子来说,任何的物质奖励都比不上老师的一句夸奖,因为老师的夸奖是对儿子努力学习的一种肯定。
因为老师的一个夸奖,陈吉城同学的良好表现让妈妈都诧异!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前进的步伐。多给孩子一些肯定,相信他们会走得更远。
总之,“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的可塑性大,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上进心,使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
(发表于《师资建设》2013年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