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重心下移的校本研修文化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文宏斌
课堂是教育改革与学校管理的制高点
这儿集中体现师生的教育生活,这儿是否充满感动,是否生机盎然,是否希望频生,决定本质意义上教育质量的高低。
校本研修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与教师行为,其主旨在于改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
然而,有的研修脱离教师真实的课堂生活,研修与教学“两张皮”,让教师产生“研修疲倦”,形成教学教研“心理错位”,出现这边研修热火朝天,那边上课风景依旧的不协调局面。
给校本研修一个根基,它就会枝繁叶茂,就会果实硕硕。
根基在哪儿呢?
在课堂。校本研修必须实现重心下移,与有效课堂对接,构建“基于课堂的研究,基于研究的教学”的内生机制,教师才能享受真正的研修生活,课堂也才能焕发活力。
培植课堂实验文化
[彰显实验精神]课堂应该塑造研究精神,建立实验文化,不能凭空而想,模糊而说,靠热血而干。同时,课堂要提升人的境界,就必须坚持先导性,通过实验和改革,让课堂不断拥有先进的思想、最优的方法,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新感受、形成新思维,创生新成果。
课永远不能被复制,因为课中老师、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对学习的感觉与体验,是偶发的、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把课堂的这种“不可多得”想明白了,我们就会珍惜每一堂课,用真情、真心待之,不断演绎精彩,让课堂故事进入师生人生的“快乐存折”,以后能不断从中收获幸福的利息。
另一方面,把课堂这种变化看透了,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感受:课堂永远都是新的。这样我们就会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就会在课堂中不断实验,不断创生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而不会固守老经验,充当“维持会长”。
[培养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就没有期望;没有期望,就没有创造。有了问题,我们就有了激情与冲动,课堂也就有了生机和精彩。面对问题,就要有擂台上斗士的虎气与亢奋,敢于亮剑出招。
课堂的问题在哪儿呢?
一要着眼真实的课堂生活,抓现场问题;
二要瞄准“有效课堂”建设这个关键,筛选“真实问题”。
[以课堂为实验室]有了问题,就以课堂为实验室进行研究。在课堂中从事的实验与研究,所需要的是选取一个较小的切入点。课堂实验的方法也无需高深莫测。“问题——策略——实验——反思——矫正”这样一个循环,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课堂具有魔幻般的魅力,滋生着我们探究的兴趣。只要我们有问题意识,宏扬实验精神,定能化腐朽为神奇,让课堂胜境迭出,风光无限。
塑造教师课程意识
如何塑造教师的课程意识呢?
[拓展教师的课程视界]我们应丰富课程视界,跳出教科书这个课程“局域网”,以联系性、开放性为课程建构观,善于捕捉、整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
[提升教材操作水平]教材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辨证的对待教材。既不能把教材绝对化,只能忠实拷贝,也不能轻视教材,离开教材而“天南海北”。
明确两个基本点:
一、吃透教材。“吃透”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如编排体系、内容设置的用意及前后关联、分目标与总目标的关系等)、意味着教材在教师心中已经“明朗透亮”;
二、利用教材。表现为教师学会调整教材、整合教材、解构教材。在此基础上,引领教师能动地运用“加减机制”处理教材。如当教材较“薄”需“厚化”教材时;当课本之外还有相关意义的材料时;当知识需要迁移时······这时就可以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围绕某个教学主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
如果教师认为教材陈旧过时,不适应学生等,则可以对教材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教师凭借自己宽广的阅读面、丰富的经历、良好的专业素养、额外的时间,提供新颖的课程材料——只要这些材料对学生的发展的成长有意义,那么这些材料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
[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围绕课堂及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着力于三个要点:互补、效能、一体化。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活动,对课程的体味将异常深刻,自身的专业层级也将实现质的飞跃。
建立“现场研修”平台
什么是“现场研修”?
即基于“课堂实验”和“课程建设”的研修方式。
既是教师工作与专业展示现场,又是专业提升的研训现场,实行“现场研修”,可以形成“教——学——研”的螺旋上升,让教师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
其基本工具有:
[课程工作室] [行动研究]
[案例分析] [主题研讨]
在现代教学情境中,课堂环境是复杂的和变化的,教学预期呈开放状态,课堂管理具呈非线性特征。在这种情势下,校本研修应尊重教师专业自主,要求教师从自我反省出发,建立自律与负责的心态,以课堂为阵地,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实现专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这就是一种重心下移的校本研修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