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汹涌澎湃的教育改革大潮,涤荡着陈腐的教育观念,冲积成教育实践的新海岸。近年来,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乘素质教育的东风,积极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在踏着新海岸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为新目标驱使勇往直前,而且认真思索“新海岸的成因及其作为道路的利弊”,自觉将教育改革置于理性熔炉,以便识其差别,得其真谛。
课程及教育方法改革是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勇于直面传统课程及其实施方法的弊端,着眼学生终身发展需要,构建全面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程结构,探求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的方法与策略。改革的成功实践,带来学校方方面面的协调进步,为学校注入强大的发展后劲。
一、瞄准方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对既有教育的批判性认识。回首反省既有的教育内容、教材成为圣经、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令我们深深汗颜。在教育内容上,知识比什么都重要,教师跳不出这个框框,教育管理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冥思苦想:这个知识不能丢,那个知识教了没有?辛辛苦苦地把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系统地教给学生。提倡“创新教育”,有心的教师更是煞费苦心地求索“创造性如何教”的尴尬问题。“教”成了我们教师的生命线;在教育方式上,我们的学生的确习惯于老师讲,自己记--记下老师讲的一个个过去的结论。我们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信息交流的单向性,教师指向学生,教师告诉学生知识,学生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最佳状态就是:接受教师讲的一切;其二,课堂结构的模式化。凯洛夫的“组-复-新-巩-布”因其简单明快,易于操作的特点,在教师中备受亲睐,经久不衰。于是,许多教师喜欢以一种固定和的模式或设计一个流程,将知识展现给学生,出现了诸如语文教学的“八股式”(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解析、阅读文章、分析课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和数学教学的“三段论”(概念-例题-练习)。这种模式化、程序化的教学结构,导致学习是一种按部就班。这种课堂教学,结论是老师讲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同时,“主科课程”的恶性膨胀让“五育”失衡,孩子面对的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的急功近利思想让本该生动的教育畸变为考试的操练场,“教师为了一个名次、孩子为了一个分数”制造了儿童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认识,也制造了孩子对教育的逆反、厌恶甚至敌意情绪,教育也成了儿童弄己的生活。这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所形成的教育结果是:重书本知识轻生活实践;重智轻德;重灌轻趣;重积累轻发展。以“教”代“育”,以“教”抑“育”,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个人素养严重缺乏,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与未来社会对人素质的呼唤形成巨大反差。
我们正是在上瞻未来社会,下视教育现状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扼制并最终消除这种“不少教育工作者在不知不觉中辛辛苦苦地制造人才悲剧”的现状。
2、选择明天教育价值观。20世纪末,人类开始了一场世界性的智力革命,人们常用“知识爆炸”、“信息革命”、“知识经济”之类的语言来描述时代的特点。在这种时代氛围中,明天教育价值观应运而生。这种教育价值观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适应动态的今天,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适应不定的未来。为了引导教师们选择和接受明天教育价值观,学校开展“未来人的素质有那些?”“未来的教育是什么?”大型展望活动,以“三个面向”作指导,要求全体教师在展望中思考一个问题——小学教育应为学生今后征战生活、参与社会竞争的行囊里装什么?
讨论使我们明理,思考使我们聪慧。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多数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就是解放孩子个性,为孩子成长提供经验,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全域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的旅程中,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为此,在剑南路小学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着眼孩子的发展与心理需要,提出了“尊重个性,全程关注,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全心全力构建“主体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强调让每位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夯实发展的基础,激发学习与生活的兴趣,增强终身学习能力,为每位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我们全面创新教育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充分让每位孩子感受发展之乐、学习之乐。
二、整体构思,创设特色化的课改运行机制。
对未来教育的清醒认识和对既有教育弊端的批判,不能说我们工作已经完成,构建体现自己办学思想的教育模式才是关键所在。我们在追求特色化的办学过程中,不盲从、不妄学,不将各种时髦教育语言胡乱堆垒,而是冷静思考,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进行缜密梳理,将其内在逻辑性与新课改联结起来,力求协调融合、同步同相。
1、构建与实践3+2课程模式。
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借鉴学校教育结构的“刺激模型”,构建出学校教育功能结构,主要包括:教育活动内容(刺激性质);教育活动方式(刺激方式);教育活动量(刺激量)。在这三大要素中,教育内容是教育影响的性质因素,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人的全部教育活动都容于课程时空之中,学生的培养是在一定的课程架构内完成的。为了进一步整合我们的认识及行为,我们将研究的视角投射在教育思想、课程与教育方法三者的关系上。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思想的再现或理念的实践都必须依赖一个载体,否则,思想和理念将失去生长的根基而成为无内容的虚壳。教育思想的载体是什么呢?那就是课程,课程蕴含教育思想。而对课程的实施正是教育方法。现代课程论也认为:课程与教学应该整合,课程包含教学,教学仅仅是实施课程的一种途径。因而,我们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教育结构改革的筋骨,以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对既有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优化。其宗旨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来展开。在研究中,我们以“全面育人,统筹协调,科学实用”为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课程模式,采取“思考——实验——总结;再思考——再实验——再总结”的办法,建立研究网络,有效地促进了实验目标的达成;在研究中,我们跳出教科书这个课程局域网,以开发和联系的观点为课程建构观,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序列进行整合,初步形成了“学科课程打基础,活动课程求发展,隐性课程重熏陶,社会课程和家庭课程为补充”的课程格局。各课程优势互补,融会贯通,通过各育人机制的有效运作和功能的充分发挥,达到“和谐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新课程模式的特点可概括为:三个要点,四个结合。
① 三个要点:互补、效能、一体化。
互补。各课程系列在育人中既有优势,又有很大局限性,我们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实现各课程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协调。例如我们在课本课程“习惯培养课”中设置了孝敬父母的内容,尽管在教育方式上采取模拟家庭的形式,让孩子领悟“孝”的道理和如何去“孝”,但这毕竟属于纸上谈兵,对孩子触动不够深。为此,我们又在家庭课程中开设了对应的“家政服务课”,在中高段年级中规定每天固定的家庭服务项目(如为父母盛饭)和为长辈设计生日庆祝活动等,在“家庭课程学习卡”中予以记载,每期由家长、班主任共同评定等级。又例如,学科课程虽然在培养学生“双基”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同时又有静态局限性等弊端,我们充实活动课程,着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实施研究性学习,开设信息发布课,开展社会调查,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学会观察和思考……,这些都是对学科课程的重要补充。
效能。通过对课程实效性的研究,我们发现,传统课程时值的划一性和过分学科化,造成了教学时间资源的浪费。例如,中低年级外语课,每周2-3节,每节40分钟,知识容量少,内容再见面时间长,学生知识遗忘率高,课堂教学效率低。因此,科学设置课时长度,实行长课时与短课时的结合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际,构建“课堂小型化、内容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也是我们着力关注的问题。
一体化。我们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运用整体原理,对各种课程(学校课程系列及家庭课程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设计和改造,使之形成协调一致的序化状态,产生“1+1>2”的效果。
② 四个结合:
长课时课程与短课时课程的结合。为了有效利用教学时间资源,增强学习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在坚持传统长课时制度的基础上,科学稳妥地建构短课时课程(20分钟/节),如(中低段):信息发布课、文学作品诵读、习惯课、音乐欣赏、外语、常识、品德与生活、心理辅导等。
基础课程与发展性课程的结合。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的课程设计,在强调内容本位(人类社会有优秀的文化成果、全面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引进和选择“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理念,价值取向明显向儿童发展本位倾斜,在课程设置上具体渗透于自主活动课、知能训练课、科学探究课、艺术活动课之中。例如:引入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在2——6年级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定期举行“社会调查”和“探究问号”活动,总结提炼出“课题——实验——论文”和“问题——调查思考——论文”等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勇于直面自然、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善于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见解。从《探究问号》1--4期中可知:孩子们的研究触角所涉猎的内容令我们惊奇,出现了“越王楼的文化起源”、“三江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白鹭为何飞回来了”、“绵阳9.18内涝的成因”等诸多选题。开设信息发布课。周一和周三下午的第一节(20分钟),孩子们轮流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发布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形成观察、收听、阅读的习惯,能自觉有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树立“信息即价值”意识;实现以美育人。新的课程方案除开好传统的音美课程外,在中低段强化艺术教育,开设音乐欣赏课,综合艺术课,手工创意课,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个人艺术作品展或才艺表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整合美育因素,其目的不仅局限于学生掌握美育知识,训练音、美技能,而侧重于让学生感知艺术美,悦耳悦目悦心,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以美储德、以美益智、以美健心的目的。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
学校课程与社区、家庭课程的结合。
2、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教改。课程改革启动,教学改革显得至关重要,课程与课程的实施就是一对“连体婴儿”,教学改革的深度直接关联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为了增强教师们教改的理论功底,完善教育模式,2000年,我们将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持研究的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主体教育研究”引入到剑南路小学,开展“主体教育实验”,确立主体教育研讨月,使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教师的教育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了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的生本化,贯彻“快乐学习,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先后主持研究游仙区“十五”重点课题“整合艺术教育,实现以美育人”、四川省“十五”普教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家庭课程建设研究”、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课题“教学审美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级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审美化操作研究”等重要课题,推动推进形成“学思结合、研教一体”的教研氛围。让孩子在想像中创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质疑、追求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在实验中学;在操作中学;在发现中学;在体验中学、实现自主开放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情景等。许多先进而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如雨后春笋;在情景中作文,学生活中的数学、百字心事、周末评价、班级圆桌会议、温暖ABC行动、假日雏鹰小队等班级特色教育活动令人赏心悦目。
课改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快乐,课改成为教师展现才智的舞台。
三、创新体制,重建教学管理与常规制度。
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观念、群体氛围、管理制度、教师素质等诸多方面。为赢得改革的成功,我们不墨守成规,敢于对既有工作机制重新洗牌,重建服务于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工作制度体系。
1、控制教育活动量。学生学习负担量的控制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焦点问题,尽管它在“时间”意义上决定着教育强度,但对教育活动量的失控,将影响课程体系的均衡化,也势必造成教学行为的简约化,降低课堂教学的“智力含量”,不仅学生身心难以承受,而且德、智、体、美、劳五育将形成紊乱和不协调状态。为此,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将教育活动量的控制作为教学管理的首要工作。一方面,组织好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今日基础学科的课堂教学系统已成为极为发达的系统,当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其它系统薄弱得形同虚设时,基础学科教学对学生精力和时间的挤占就成为可能。依据这一认识,我们对学习负担量问题的解决,并不停留在消极的控制措施上,而是积极建构均衡的学校“五育”活动体系,将诸如德育主题实践、雏鹰争章、日常行为达标、爱心工程、综合实践、艺术教育、科技活动、知能活动等落到实处(包括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内容、方式、计划、管理等),并且,这种落实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限制文化课学业负担的恶性挤占;另一方面,对教学时间实行钢性管理,建立“定时静校”制度和学习负担量问卷考核制度。“堤内损失堤外补,今天无为待明天”的低智商、低效能的教学战术被我们彻底否决,教师提高质量的坦途在于参与课改、盘活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兴趣点。
2、完善评价机制。评价有纠偏和导向的功能,课程改革实验的健康进行有赖于科学有效的评价体制。我们在建立教学评价机制时,方向定位于“帮助教师在现任教学中改善行为表现,促进素质发展”。其主要目的是:①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②促进教师进修和再学习;③诱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情绪。
其一,编制学科教学质量标准。为了建立全面优良的教育质量体系,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分课程编制教学质量标准。例如:科学(自然)课A级质量标准为:①基本知识检测合格率达到95﹪;②分组实验达到规定次数,学生动手操作合格率达到100﹪;③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小制获奖、发表或展示学年总积分在5分以上;④每期举行一次大型科普教育或科技活动,学生参与面达到100﹪⑤实施研究性学习,根据实际,建立各种形式多样的小实验室,每班不少于3个,学生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每期每班不少于10篇。期末按标考核,落实奖惩。
其二、科学检测学生学习水平。检测方案做到“三化”:评价课堂化。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估,我们不滞留于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作法,而是将着力点放在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体验和学习态度,并对这种表现进行积累,列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指标多元化。我们在强调双基的同时,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学习结构的多样性。如对一、二年级语文课程学习水平的评价,我们罗列的指标为:双基(60﹪)、口语交际(10﹪)、阅读能力(15﹪)、信息发布(5﹪)、学习过程(10﹪);检测方式多样化。为了改变考试就是答卷这种定势思考,把考试变为一种自我展示,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的考试方式有:答卷、演讲、才艺展示、动手操作、问题答辩、主题设计等。根据学生所学课程的性质,以“自我选择”和“必须经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评。
其三、重视实验课程的评价。
2、重建教学常规。在课堂中,课程的授受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A型,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B型,教师个人的知识;C型,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必将引发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的,A型知识占绝对优势。在新课程的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B+C的比例相对较大,这种控制方式是生成式(而仅非计划式)、可持续发展的。
基于上述认识,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重视审视传统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拟出十大问题供教师讨论:①课堂上教师站在哪里?②课前准备些什么?③遇到学生提刁问、难问、自己不懂的问怎么办?④教师在课堂里做什么?⑤学生听课手都背在后面吗?⑥如何点名?⑦课桌椅的摆放;⑧怎样提问?⑨如何设计作业?⑩如何批改作业?对这10个问题的清醒认识,将导致新的课堂生活方式的产生。为此,一方面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积极改革传统的课堂常规,摒弃与新课程相悖的成份,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目前,我们正着力于编制《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常规》,拟在本年度九月份正式实施;另一方面,改革教学过程的管理也是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努力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课堂教学是在孤立人工背景下的接受式,教师在课堂上演“教案剧”,教学管理的“六认真”强化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实施的按部就班,这与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相互沟通形成“生态模式”格格不入。在一年级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稳妥地推行两个“渐变”:由强调教学的计划性逐渐转向计划性与生成性并重;由强调写教案逐渐转向写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管理上,实行常态评价,即瞄准教师教学的自然过程,对课前准备、教学进行、善后工作进行全程评价,评价结果与年级组常规工作竞赛、教师工作考核挂钩。
四、强化师培,造就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谁拥有现代化的研究型教师集体,谁就能在这场教育改革中赢得胜利。2025年澳门原料免费更新把“教师素质最优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问题加以重视,以稳妥的步骤优化结构和完善机制,鼓励教师成才冒尖,带动群体向创造性方向发展。
建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育能手——学科带头教师——学者型教师”的塔形提高序列,制订名师计划,设立“名师津贴”,定期考核命名,要求中青年教师定发展方向,定培训措施、定成才时间;建立“师带徒”制度,充分利用学校优教资源,带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采取教师成才与课题研究“捆绑式”培养模式,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必须承担研究课题,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实践、总结、提炼;我们每年坚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教师,经常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创办教师学术论坛,引导形成“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疵弊共论”的学术论坛;定期开展教育的“真、善、美”主题讨论活动,鼓励教师着力求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勇闯科学育人、情感育人、智慧育人、的新境界。为了在较短的实践内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我们在启动内需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法”力促参与实验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任务。如: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未来教师培训班”、明确一年级上岗教师的具体培训任务:a规范性学时30学时/期;b、学习心得5篇/期;c、教研论文3篇/期;d、读书篇目20篇/期;e、校本培训学时80学时/期。在培训课改实验教师时,做到:培训超前于实验,培训结合于实验,采取“专题辅导、专家指导、名师引导、个人自学、定期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一年来,举行“主体教育研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新课程课堂组织方式”等主题研究与交流活动8次,每月定期举行研讨活动,参与实验的教师人人献课、人人交流。我们在提倡奉献精神的同时,倡导教师树立成就意识——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体验与孩子富有情感的课堂经历和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职业幸福感。
中国的教育改革既锐不可当,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借鉴,我们只能在传统中理解和改革传统,对传统教育进行扬弃。但是,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再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了,新世纪的社会与生存在其中的人们,渴望教育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