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实施个别教育,笔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与面谈等教育形式相比,至少具有下述优点:
其一,气氛和谐。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学生往往紧张胆小,拘谨不安,难以向师长启开心扉。通过笔谈,避免了师生之间面谈的情绪影响,清除了心理屏障,学生心情轻松,思路清晰,利用信纸敢于向老师倾诉内心话、陈述当面不敢讲的话,实现师生心理相容,使谈话气氛和谐、自然、顺畅。
其二,省时省力。一个班级,人数众多,教师与学生一一个别座谈,必然占据教师许多时间,花耗大量精力。为了使座谈取得成功,教师需花费功夫和时间去创设谈话氛围,多数情况下,这种氛围会因座谈过程中的偶发情况(如教师掌握的情况与实际情况有误差、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谈话心境的改变等)而随时遭到破坏,教师还得去及时调整或重新创造。结果费尽心力,却事倍功半。利用笔谈,教师可以同时与多个学生进行交谈,双方直抒胸意,省时省力。
其三,准确掌握学生动态。现在的学生,都讨厌经常到老师面前告状的同学,对这些“打小报告”的同学,采取敌视或冷漠的态度处之。部分学生还染上“江湖义气”等陋习,对坏人坏事不但不揭发和敢于批评,反而遮掩、包庇。这些现象都使教师难以准确、全面地掌握班级学生动态。利用笔谈,有正义感的学生可以大胆地反映班上的问题和不良现象,不再怕为受到同学的敌视而担心,那些具有“明哲保身”思想的学生,在字里行间,也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自己周边人的一些行为和所发生的事。教师把与众多学生笔谈所得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便可以得到许多从其它途径无法获得的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学习、品行、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动态,为教育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提供翔实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那么,教师与学生如何开展笔谈呢?
周记式笔谈。让每位学生写周记,内容为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篇篇阅读、篇篇批注。对学生在周记中反映的各种问题、现象和事件,教师应及时核实,并妥善处置,让学生觉得自己说话有份量、有价值,同时教师在批注中应进行鼓励和嘉奖,让其体验为班集体健康发展而出力的光荣感;对学生在周记中流露出来的内心隐秘以及个人心理状态,教师一方面应“守口如瓶”,另一方面应准确洞察和分析其中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对积极因素应予以鼓励,对消极的或不健康的因素,应利用批注及时对症下药,将有害的思想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矫正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在对周记进行批注时,应说自己的内心话,与学生坦诚相待,以心换心,以此赢得学生的信任,为周记内容更真实制造情感基础。教师坚守周记这块阵地,可以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桥梁,它不仅是教师了解班级动态的窗口,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讨论式笔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动事例、典型人物、社会现象以及学校偶发事件等,以笔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针对某具体事件的教育意义或针对某些学生的具体思想行为状况等)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接受教育,在讨论中明辨事与非、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提高对道德行为的评价能力,树立正确观念,产生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就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如方式方法等)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增加教育的民主性,学生好的主张教师应及时采纳和肯定。平等与民主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讨论的基础,在讨论中,教师应处词谦和,切忌一开始就定调定音和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咨询式笔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个性化,尤其在小学高段,他们既能较独立地观察问题,但结果往往又具有片面性;既能较有主见地思考问题,但分析又比较肤浅。这就决定了在学生的主观世界里必然存在许多疑虑、困惑和自己不能排除的一些思想及心理障碍,有些问题又难于在师长面前启齿请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开设“咨询信箱”,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不回避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尽量说出自己真实真挚的想法,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解答结果既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引导学生走出困惑与迷途,使使健康成长。
处方式笔谈。多数学生在犯了错误后,由于受自尊心的驱使,一是懊悔自责,二则为即将来临的师长的批评而极度恐慌,这两种心理相互交织,使学生惶惶不安。这时,教师若送上一张“处方”,以柔和的笔调语重心长地剖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后果及危害,并提出改正的措施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顿时会感受到心房中拂进一阵清风,心爽意发,对师长感激涕零,进一步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与教师“铁面似的“当面教训相比,效果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