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主整理课的价值及意义
1. 学习责任的建立:只有真正将学习交给孩子了,孩子才能有真正的学习责任
2. 学会学习决策: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做最好;一个沉浸在学习活动中的孩子,与一个懂得学习决策的孩子,肯定是两个不同水平的孩子
3. 改变心智模式:依赖性思维→自主性思维
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4. 学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清算、求助、补偿
自主、自觉、自立、自制
5. 促进教师的教学理解:①课程的转化立场;②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智慧;③教学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开发创造
6. 实现与大课改匹配
二. 自主整理课的定位与目标
1. 定位: □属于学生自己的课
□ 学习指导课
□ 课程化的课:课程目标、学科规范、基本课程、实践形式
2. 操作目标:
① 学生知道在整理课中做什么、怎么做(消除假整理、不会整理的现象)
② 学生能够判断自己的整理行为是否有效
③ 教师能针对学生整理行为进行及时、合适的策略指导
④ 核心目标:学会学习决策
三. 自主整理课的操作要素
1. 自主整理课的结构:任务导航——自主整理——个别化问题求答
2. 自主整理课的操作要点
① 任务导航:整理提示单
□ 定位: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习惯与整理方法
□ 要求:a.简单简明;b.质量组统一设计;c.课件呈现
□ 例子:
语文预习导航:学字词;看内容;作批注;理收获;提问题
数学新授课的整理:想: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看:书上的例题
测:选或编题自测
疑:质疑问难
② 自主整理:心情整理+学业整理
□ 心情整理:心情宣泄+沟通对话
□ 学业整理:学生按任务导航逐科逐项整理
③ 个别化问题求答
□ 设置信息传递栏:学生姓名格、符号系统(问题卡)
□ 设置问题交流区:走廊、教室后侧
□ 建立交流规则:轻声、低语、不干扰别人
□ 求答过程:出示求助信息(或问题)→主动结对解答→信息反馈(满意、不满意)→师生互动
3. 自主整理课的课型分类
□ 预习整理
□ 新授课整理
□ 练习课整理
□ 复习课整理
□ 讲评课整理
□ 心理整理
4. 自主整理本的设计
□ 名称:好习惯从这里开始
□ 要求:栏目简化,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四. 自主整理课的管理与评价
1. 成立整理课研究管理工作组:文宏斌、李建良、任玉莉、年级主任、质量组长
2. 整理课研究管理策略
① 展示交流制:3—5年级每月轮办
② 视导诊断制:结合课改每周进行
③ 验收评价制:每期末集中进行
3. 自主整理课的评价标准:学习行为状态
① 是否每一位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整理的全过程——有无假整理和不会整理
② 是否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整理——是机械的被动整理,还是有策略的主动整理
③ 是否每一位学生都表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时所为,还是训练有素
④ 是否每一位学生都表现得彬彬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