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内心的言说
——《好教育·好人生》荐书辞
文宏斌
□肖川其人
肖川,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等20多部著作,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近年来,肖川博士关注实际,深入课堂,在多所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与广大中小学教师有广泛深入的交往。他学术根底扎实,视野开阔,对教育有全面、系统、深刻与细致的理解;他的讲授条理清晰,收放自如,语言凝烁精致,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他讲学遍布中国,所到之处给人以震撼和启迪。
□《好教育·好人生》其书
肖川博士从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四本书中精选出108篇编成本书,共分为五个单元——教育的意蕴、好学校的标准、对教师的期待、我的教育主张、受过教育的人。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文字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和教育问题的明睿洞察,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与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成为本书的主线和灵魂,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力图用热忱与真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护正义与光明的良苦用心。
肖川博士的文字优美、自然、含蓄、丰厚、耐人寻味,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思想火花;读肖川的文章,让人心灵游走于教育美景及精神的伊甸园,曲径通幽,胜景无限,遐思无限。
□片断欣赏: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我所能想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是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地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货真价实的教育。
······
□学肖川,让我们有意味地言说
肖川善于用随笔去表达自己思想,解说教育的应有之义。正如他所说:在我看来,教育随笔,得其真味的也许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危襟正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客观”,不求严谨,甚至也不求立论的“公允”、命题的“科学”,只求遣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它不奢望成为重大决策的依据,也不企望成为学术积累的文献。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文章本由心生。
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漫不经心、亲切自然,这大概是随笔的品性。它可能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非常的布努乔亚,因而就可能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随笔不是投枪、不是匕首、不是檄文、也不是战斗号角。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多彩的教育世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到梳理。文字的奇迹也可能变为生活的奇迹——我们的认识、阐释、命名和书写能够将人性的尊严以及优美的光辉赋予我们的生活。更何况我们的时代需要思想,我们的教育需要思想。
让我们以走进肖川,以美好的心情和语言,自由地、充分的交流。
让我们学习肖川的表达,让言说直抵内心。
|